那天我在开车,后座坐着西西小朋友。此时手机来了一通电话,我用汽车车机系统接通了,然后西西全程都很乖巧安静地听着我和对方说话,大概一分钟左右,电话挂断了。
随后西西问了一个让我顿时语塞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你们挂电话之前一直要说“好、好...”,感觉好土啊。
我有点忍不住想笑,一时间不知道回答她什么。愣了几秒,我问她:那你觉得在挂电话之前应该说什么呢?她回答:就说“拜拜”啊。
其实她所谓的挂电话之前连续说“好”,是因为对方在通话收尾时嘱咐了一件事情,此时我自然回答“好”,只是又正逢要挂电话了,反复说了三次,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对话啊。
我觉得此时值得分享,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因为打电话也好,口头禅也好,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关键在于,西西竟然渐渐对大人们的行为、语言有所判断。
我深刻的意识到,无论一个人再怎么保持年轻的心态以及紧跟时尚潮流,终究都会被“拍打在沙滩上”。还记得,当我逐渐懂事开始,就开始觉得父母、长辈、老师们的一些言行有点out。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从小是说普通话长大,每次回到四川过年,那些亲戚们总会用蹩脚的普通话调侃:你说两句普通话来听听。在我看来,但凡是会说普通话的人绝不会这样调侃小孩,所以我那时觉得这些长辈们真的好老土。
十几二十年过去了,如今我的普通话已经潮得不行,我在某些场合说普通话偶尔会平翘舌用错,真是尴尬。
我一点也不想做一个在孩子眼里“土气”的爸爸,所以我还是会有意无意了解当下年轻人玩什么、看什么,以便和他们沟通时有所话题。
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知道什么、看什么,而是思想上做到适当的开放包容,否则无论你懂得再多,孩子长大些依然会与你产生代沟。但无论怎样用心和努力,代沟总是会产生的,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