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喝奶茶的時候,除非是外帶,不然大部分東南亞拉茶都會讓你自己選擇糖度,一部分我覺得是讓客人依照自己的風格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甜度,從這個案例想到幾個議題:
1)客戶選配與標配的平衡點在哪? 我覺得跟奶茶一樣,我都不加糖,可以喝出奶茶本身的質香,但加了以後風味不同,但不一定是負面加乘,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注意,整體來說都是有客戶決定了滿意度,而非老闆本身的意思。
2)選配程度到底要怎麼看? 這邊我喜歡拿手機來舉例,安卓可以把甜度調成1-100,讓你自己選擇,蘋果則是微糖、半糖、全糖;兩者沒有誰對誰錯,針對客戶群不同罷了,如果你是客人立場,您希望買飲料時,店員問您「先生幫你選擇好37.5分糖囉,請享用。」還是「先生您的微糖好囉,請享用。」
3)你這件物品應該要是標配,所以我要改成標配嗎? 這邊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吸管要不要給客人;如果今天因為政策、法律規定,不能配給給終端客戶使用,那當然我們無法提供。但是如果今天這東西不到成本的0.1%,給了可以增加客戶的來客率,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想到這個就讓我回想起之前去一家飲料店,他們作法是你今天到店消費的所有東西你都可以帶走,當然桌子椅子不行,指的是說盤子杯子等,看似好像商家沒賺,但實際上都算在成本上了,只是客戶不知道罷了,如果今天有客人不帶走,還可以回收重新利用,這做法應該是目前業績最常使用的手法。
不過還是老話一句,羊毛出在羊身上,客人想光著身子出去,還是帶著毛皮出去,取決於羊本身的利益價值。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