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公布《731》定档9月18日的消息,让无数人悬着的期待落了地。1931年的这一天,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选择在此日上映,无疑是要让国人更深刻地铭记这个日子。
前几天,我带两个孩子去看了《南京照相馆》。本是想带大宝去感受历史,让她知道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明白我们如今的安稳生活是如何来之不易。
起初没打算带不满三岁的小宝,她年纪太小,未必能懂影片内容。可出发时被她撞见,哭闹着非要跟着,怕她伤心,只好带上。我还提前买了饮料和爆米花,想着能让小宝安分些,后来才觉得,看这类沉重的影片确实不该吃这些,多少显得不合时宜。果然,两个孩子光顾着吃,电影没怎么看进去,又因为喝多了饮料频繁去洗手间,我也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观影。我和孩子爸爸都念叨,下次绝不能再带小宝了,免得连姐姐也没法认真看。
不过中间有段时间小宝很认真的看着屏幕,我看着她,她向我说道:“他们在杀我们中国人,流了好多血”。
或许是错过了部分镜头,或许是之前看过《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总觉得《南京照相馆》拍得偏保守,听说不少镜头做了删减,论残酷程度,前两部给人的冲击显然更强烈。
今天中午,我没去食堂吃饭,趁着一个半小时的午休,用笔记本重温了《南京!南京!》。调快放映速度,刚好赶在上班前看完。影片里,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被层层揭开:有约翰·拉贝的原型故事——他在南京建立避难所,救下20万中国同胞,却终因日本向德国政府施压,无奈返回故土,还有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士兵,目睹屠城的暴行,看着自己的“未婚妻”在慰安所里被蹂躏致死,最终放走两名中国人后,精神崩溃后选择了自杀。
我查了下资料,这一段是导演虚构的。
为的是突显“反对战争,呼唤人性”的主题,警示后人战争对人性的摧毁是全面而彻底的。
对比《南京照相馆》里的日本兵伊藤,伪善的面具下藏着良知的泯灭,他对苏柳昌以“朋友”相称,假意发放通行证,背地里却告知守军“见此编号者格杀勿论”,最终害的老金家妻女深受其害。
在看完《南京照相馆》后我与母亲聊起了这部影片,我说:“那时候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反抗的,站在那里被日本兵杀害”。妈妈回答:“以前的中国人太善良了,见到日本人就是躲,所有女性都把头发剪短,把油烟子也就是锅底灰涂脸上,以防遭到日本的糟蹋”。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对日本人恨的牙痒。都说我们父母那一辈和我们的下一辈对日本的憎恨程度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深切。
这三部电影,都在以不同的视角印证那段历史。它们让我们真切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更让“吾辈自强”四个字,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警醒。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住先辈用苦难换来的和平,永远不让悲剧重演。
如果没有看过这几部电影的,可以去看看,虽然过后心情沉重,但也却更清晰的了解当年的惨痛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