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到老家,说实话有种不自在。
难得的自在,是家里有一片小院子,真实算是能偷得半日的田园时光。
我爸随我到了城里带娃,老家的后院没有人打理修缮,但也难得野蛮生长出了一片天地,杂草丛生,牵牛花正好顺着杂草和枯枝爬上更高,翻阅院墙,似有“红杏出墙”的意味,不过这里是紫色的牵牛花了。
老婆也是觅得这一片静谧之地,城市之人似乎更喜欢这样的静谧。农村人到是喜欢热闹,到处是麻将的炊烟缭绕。
如果一个农村人,喜欢这样的花花草草,到时会被人诟病是个“另类”,或者俗称不与人打交道的“苕”。
我发现我是习惯了城里的那一套社交,但并不熟悉农村的那一套。这或许就是我内心的一种“不自在”,我不擅长农村的社交。
虽说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第二个大学时,第一个大学时也算是我们本家的大哥。算是家族的一点小骄傲。
但是由于读书的缘故,我常常静在自己的世界里,很不擅长农村那一套社交,也也尝尝被人说我是“读书读傻了”,有一个经历很有意思,在他们的谈资里,他们甚至断言,我是个讨不到老婆的人,结果有一年春节领了个“老婆”回家,让他们大吃一惊。
这些年在城里久,村里好多人也都叫不上名字也就懒得那一套寒暄,有时也在想,我能跟他们寒暄个啥。
这样导致我产生了另外的问题,比如去年春节回老家。竟然被两个人拉着我说我不跟他们打招呼,是不尊重他们,我是看不起他们咋地?!我是不是在外面当了大官......我也是一惊,我竟然还能给人造成这样的困扰。我的对人“热情”在他们看来还是挺重要的“情绪价值”呢。
后来,搞的我都需要一套自洽的心理学来给自己找个解释:在村里,混得所谓的好,才会有人在意你对他人的情绪价值。比如,村里一个混得极差的人,似乎是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跟自己打招呼或者尊重。
另外,村里的大妈们挺擅长用道德或者倚老卖老来评价年轻人的,我有时都在想,我都快40的人了,咋还像个要求孩子一样道德约束我呢。
这回回村里到时“精明”了些,见人就拉着“喊”,看见我四叔,他似乎没看见我,我追上去排着胳臂,叫一声“四叔”.....
喧闹过后,还是家里小院子,那些牵牛花让人自在和真实。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