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前段时间父亲节的契机,得到的播客有一起节目就是在父亲节那天聊父亲,那期节目是让我反复停了多次的一个节目。可能是因为我现在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也深知很多不足,所以,对父亲该是咋样,所谓的“完美”父亲该是咋样等话题,有着天然的“学习”心态。
当然,我更喜欢播客那种形式,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很真诚又很自然。这让我看到每个人是一个独特个体,他们也有着稀奇古怪的经历和兴趣或者感受。我不知道为啥,我好像非常喜欢听这类别人真诚分享自己事情的节目。包括之前听到过一次“比山更高”的节目,了解到还有一批阿式攀登的一群特立独行去追寻自己热爱的一帮人…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
试图揣测一下自己,似乎这些年我开始面对一个自我觉醒的话题,“面对自我,我该怎么活”,我发现人到中年,我竟然没有什么热爱的,而那些播客中的人,他们形形色色的热爱,让我颇有兴趣。
扯远了,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题。在自我探索的路上,我也在自我探索“父亲”这个身份。
对我自己来说,我的父亲给我的童年印象就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平时一年见不到几次父亲,父亲常年是在外面做搞工程(村里大多数都是做工程承包或者泥瓦匠的),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到时几次,父亲夜里突然从大城市的工地回来,有时会带一些荔枝或者粽子月饼这类,在当时来说还算颇为贵的东西。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次暑假我随父亲到他工地生活,我就跟他们一样住在工棚里,白天父亲去工作,我就在工地自己玩耍。
所以,我父亲在我的童年里陪伴其实并不多,现在回想起来,反而是难得的几次陪伴让我的记忆一直未曾忘却。
在播客中,嘉宾也分享了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印象:
比如,哈希,他对他父亲的印象就是,他父亲是家里最能拿主意的人。这种拿主意不是说家里其他人没有想法,而是拿了主意后承担的那个责任。哈希的父亲是一个想法很清晰,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遇事不决找爸爸,父亲就如一座山。
比如,邓一丁北大毕业得到的一员工。父亲很多时候给人是严厉的形象,但他对父亲的印象是,从来没有体验过严厉。他父亲是陪他玩,各种游戏。在他父亲自己有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自然。然后就带着儿子玩。比如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一件事,是父亲带着他去野外农田,用木棍打缠人脚的藤蔓。据他回忆,这是他记忆非常深刻,让他非常快乐的一个回忆。父亲会拿主意,在他家并不明显。但是在他童年,很多快乐的事情都是陪父亲渡过的。
他还聊到一件事,说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曾经是4399分小游戏旷工的全国前三名,我没玩过这个,但据说这个成绩是很可怕的。当然这个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情的过程,确是我们很多父母无法做到的。他小时玩游戏是家里支持的,但是会有节制,中午回家吃饭前,可以在饭好前玩一会儿,然后那天他就开始玩一个黄金矿工的游戏,当时他玩了大概40分钟,然后没有死。他爸妈开始来找他吃饭,看到他儿子的那个状态以后很吃惊,是一种强心流的状态吧。他爸妈看到后,发现他分极高还没有,游戏还没死。他们于是就不催吃饭了,就说你接着玩吧。然后甚至那天下午还旷了一节课,他大概连着完了三个小时没死。
这该是多宽容的父母啊。当然从玩游戏这个事情上,也能看出高智商的潜力。允许孩子玩游戏,玩到了北大。
这让我或许也在思考:还在玩游戏看视频,别管约定的时间是多少,一定要允许他把这一把打完或者把这个视频看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界限感。
比如,池晓我比较钦佩和认同的一个专注教育的父亲,他分享到,还在018岁,做父亲的应该有个全景规划图。简单来说,不同的阶段你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份。比如610岁,就要去做各种世界的探索,玩泥巴见世面各种游戏。10岁后青春期,就要转变父子关系,做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保持一个平等对话的关系,不要偷看手机偷看日记,尊重界限不越界,但在信息和知识量上还得有爹味。再大一些,父亲更多就是做免费的人生咨询顾问,没事不去打扰…
听着他们的分享,我是受益颇多。不是说我能认同我就能做到,能做好“父亲”,但让我确实认识到。孩子0~18岁在成长,其实父亲也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状态,跟着孩子一样成长。
做好父亲,我还在学习。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